小米SU7碰撞起火致3人遇难,家属:2秒内反应不现实
3月29日晚10点,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一高速公路遭遇严重交通事故。据《大河报》报道,据铜陵市枞阳县政府办公室消息,该起事故造成3人身亡。
直到31日,该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。有自称乘车人家属的网友称:“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,电池爆燃,车上三人活活烧没了。”
网传事故现场视频和图片显示,车辆撞上高速公路中间护栏后起火燃烧,事故后车辆外壳均被烧毁,基本只剩下个金属架,后轮胎尚存,车头受损严重,基本全毁。
4月1日,小米官方回应称:事故发生前,车辆曾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,以116km/h时速持续行驶。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,用路障封闭自车道、改道至逆向车道。
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。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,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,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,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/h。
在小米披露的事故车行车信息中,我们可以看到,这辆小米SU7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以116km/h时速行驶中,NOA于22时44分24秒检测到前方路障并发出风险提示,并开始减速。
一秒后,22时44分25秒,驾驶员接管车辆后立刻转向,并踩下制动踏板。
22时44分26秒-28秒之间,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。
这意味着从人驾接管到碰撞发生,实际操作时间仅1-3秒钟。
据《澎湃新闻》报道,对于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,家属提出了质疑。其中一位遇难者家属表示,孩子当时开的是智驾,“当时的情况,谁能2秒钟反应出这个事态来?2秒钟之内谁能立马切换呢?”
据《正在新闻》报道,事故发生后,主副驾驶位当场死亡,后座的车乘人员也经抢救无效死亡。据悉,参与急救的医院称,等他们赶到,前排两人已经“烧没了”。
遇难者家属表示,铜陵市政府已经成立了专案组,但“小米汽车所谓成立的工作小组直到现在都没有跟我们接触过,一直在冷处理。目前我们得不到任何进展。交警部门说要固定证据,在事故调查完整之前,不方便对外公布。”
事故车辆车主也声称:“距离事故发生已经是第4天,小米没有主动联系过我们,客服部对家属以及对外的说辞与实际不一样”。
在官方回应中,小米表示,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,于30日赶赴铜陵,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;也将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,与事故受难者家属取得联系,全力协助善后事宜,并提供支持与帮助。
目前该事件的争议点在于:遇难者家属表示,事故原因主要是车辆在撞击开始燃烧后车门被锁死,遇难者无法打开车门,因为车辆快速起火并蔓延,侧向的施救者也来不及破窗施救。
为什么车辆在撞到护栏后会自燃?为什么车门会锁?对于这些外界重点关注的问题,小米在回应中均未提及。
近几年,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,关于新能源汽车碰撞后车门锁死、自燃等情况屡有发生。保时捷、比亚迪、问界、蔚来等品牌均出现过类似事故。
据了解,在小米SU7用户手册中,“车内开启车门”的部分,手册提示:“当全车上锁后,如车门内解锁按钮失效或遇紧急情况需要开启车门时,您可以拉动车门内应急机械拉手,应急开启车门。”
《第一财经》援引某研发人员表示,传统燃油车门把手设计是通过拉动拉线再带动锁块的机械结构,而小米SU7的门拉手是靠电机带动锁机完成车门开启动作,轻触开关隐藏在拉手中,以此还原常规机械拉车门的动作。这就可能出现,若车辆发生剧烈碰撞,蓄电池出现断开或故障,车门或因缺电没有办法解锁。
在小米SU7此前的宣传中,其“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”以及超过40项碰撞测试等亮点,都曾被着重强调为核心优势。不久前,中汽测评公布的小米 SU7 Max版测试结果显示,小米SU7在乘员保护得分率上高达94.31%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上个月1号,雷军发微博庆祝小米2月交付量超过2万台,此前几天雷军微博也处于日更状态,每天至少发布两条微博。但截至发稿,4月1日雷军微博尚未更新。
最新数据显示,小米SU7汽车3月交付量超过29000台,创下上市以来交付新高,并连续6个月交付量超2万台。此前小米汽车称,目前产能提升进展顺利,有信心达成全年35万台的交付目标。
4月1日,小米午后持续跳水,截至收盘跌幅为5.49%,报46.50港元,相比于3月31日,市值减少了近700亿港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