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化肥原料:合成氨与农业的秘密
合成氨:现代化工的基石
合成氨,简单来说,就是让氮气和氢气在特定的“魔法”条件下(高温、高压、催化剂)直接结合,变身为氨气。这个过程看似简单,实则是现代化学工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。氨气是化肥生产和有机化工的基础原料,可以说,我们的粮食和很多日用品都离不开它。
合成氨工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。最初,氨气被用于制造火炸药,服务于战争。一战结束后,它才逐渐转向农业和工业。随着科技的进步,人们对氨气的需求也日益增长。目前,主流的合成氨工艺主要有两种:煤化工制氨和天然气化工制氨。虽然原料不同,但原理大同小异。
煤化工制氨,顾名思义,就是以煤为原料。先将煤粉和水在高温高压下反应,生成一种叫做半水煤气的混合气体。然后,去除其中的杂质(比如硫化物)。接下来,煤中的碳原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结合,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。再将一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,提纯后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副产品,用于生产汽水、可乐等饮料。最后,用一种叫做MDEA的溶液除去二氧化碳,剩下的氢气与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,在合成塔内,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,发生反应,生成氨气。
天然气化工制氨则更为简洁。直接用天然气和水蒸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,生成二氧化碳、一氧化碳和氢气。然后,加入富氧空气,使一氧化碳充分燃烧,转化为二氧化碳。除去二氧化碳后,剩余的氢气和氮气在合成塔内,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,反应生成氨气。
值得一提的是,德国化学家哈伯(F.Haber,1868-1934)是合成氨技术的奠基人。他从1902年开始研究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的方法,并于1908年申请了“循环法”专利。通过不断改进,他于1909年成功将氨的含量提高到6%,奠定了现代工业合成氨的基础。哈伯发明的“循环法”巧妙地解决了氢气和氮气转化率低的问题。他将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的氨气分离出来,然后将未反应的气体和新鲜的氢氮混合气重新送回反应器,进行循环反应,从而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。
合成氨的反应方程式如下:3H2+N2=2NH3(该反应为可逆反应,等号上反应条件为:“高温高压”,下为:“催化剂”)
氨气是一种无色、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游离性液体,极易溶于水,可以在氧气中燃烧。氨的水溶液对人体皮肤具有腐蚀性,气态氨能腐蚀人的呼吸道粘膜,因此具有很大的危险性。一般来说,化肥厂会将氨气储存在球形储罐内。所以,如果你家乡的化工厂也有这样的球形储罐,一定要小心。
